中国保健品市场经过二十年营利模式之变
http://www.dsblog.net 2010-06-30 09:30:51
连拖带拽,女儿陈某就是不愿跟随家人回家。中新网发 项建峰 摄
保健市场另一种营利模式正在形成———“概念”的价值不再附着于传统的保健“产品”身上,转由通过“神医”、“专家”之嘴,在养生节目、养生书籍等精神、文化消费中彻底地独立出来,并制造出实在的利润。
关于西红柿是水果还是蔬菜的讨论似乎从未奥特曼(英文outman“落伍”谐音)过。结果在其中的地位一点儿也不重要,乐趣正在于水果与蔬菜属性间的那点小暧昧。
类比于早期口服保健品属药品还是食品的争议,大多数保健品厂商们的理想模式是,在审批上向“食品”归属看齐,在宣传上则尽最大可能向“药品”疗效靠拢。
操作上看,绝大多数西红柿被摆在了菜摊上,而“保健食品”的界定业已尘埃落定。
对于保健食品的功效向来仁者见仁,但有一个功效无人质疑———疗效心理暗示的安慰剂。
所以,没有心理安慰作用的西红柿至今卖不上价钱,但保健品所表达的这点疗效小暧昧,却让整个中国保健品市场在过去近20年时间里汹涌澎湃。
保健品行业为公认朝阳产业,大致可分为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保健服务三大类。据中国保健协会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可统计保健食品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保健用品销售额超过了800亿元人民币,而保健服务类可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与蓬勃发展的保健品市场相比,我国目前关于保健食品的立法却显得相对滞后:固然有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注册治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规定过于抽象、缺少有效衔接,实行得并不理想,无法规范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行业现实。
值得提醒的是,以上销售数字绝非中国保健品市场的潜力巅峰。对比2009年国外保健品市场,保健食品在全球的市场总量约为1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约400亿美元,日本约100亿美元。
22年前,“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太阳神口服液广告语),国内第一轮保健品消费热潮如火如荼上演。
太阳神时代
20世纪80年代至1995年初,保健品行业的高速发展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保健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
保健品的概念及产品进入中国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卫生部发布《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我国“药健字”制度开始施行。彼时对保健品有“保健药品”一称,以与审批更为严格的药品相区分。
1988年,太阳神、娃哈哈掀起国内保健品市场第一轮消费热潮。一度作为高考学生必备营养品的“太阳神口服液”,在当今中青年主力70后、80后人群流行的集体怀旧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1991年,中国保健品市场突破100亿元。
1992年,国内最早生产女性保健品的企业原深圳太太集团成立,随后推出“太太口服液”一炮而红。
1993年,马俊仁代言的中华鳖精问世,被业内总结为开创了保健品的炒作时代。在这一年,太阳神创13亿元销售记录;而飞龙企业则以1亿元的广告投入,换回了2亿元的利润收益。
1994年,红桃K技术工艺列入国家科委火炬计划项目,其“王婆卖瓜”式的电视广告一度深入人心。“三株口服液”在济南崭露头角。
在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华琳看来,当时保健品行业的企业呈现生产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低水平重复的特点。“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生产水平都很低”。
而在营销专家看来,20世纪80年代至1995年年初,保健品行业的高速发展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保健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平亦曾受邀,开展过一个课题研究:对某厂家保健产品成效进行跟踪分析。
- ·卫康深度布局肠道微生态
- ·春芝堂25周年庆亮点抢先看
- ·东方红携多项技术成果亮相珠海航展
- ·艾多美欧洲浪漫之旅圆满收官
- ·USANA连续三年被评为犹他州最佳制造商
- ·安利斩获中国营养师发展大会多项大奖
- ·无限极“思利及人助学圆梦”走进西藏大学
- ·双迪纳米气泡富氢技术“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