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忍”

我的日志

有一个佛经故事,说的是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一位罗汉,他名叫罗怙罗,他本是释迦牟尼的儿子,后来出家修道,成为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相传罗怙罗以“忍”而著名,在舍卫国时,他曾被一些轻薄者打得头破血流,但他慈心能“忍”,因而受到佛的赞扬。[@more@]《坛经》说:“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不恶无喧。”佛教把修行方法归为“六度”,“忍辱”就是“六度”之一,它要求对于所有那些有损于自己的言行都要不动心,忍辱负重。“忍”成为佛教的行为准则。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说苑丛谈》曰:“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增广贤文》则告诫人们:“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程颐更说得深刻:“愤欲忍与不忍,但见有德无德。”忍——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准则。

佛教也极度宣扬“忍”,使之成为自我牺牲的精神。清代何绍基在外地为官,有一天他接到家里的来信,得知家中因一墙基与邻人争吵,要打官司,请何绍基相助。何绍基立即修书一封云:“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能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的家人读罢家书,立即让人三尺;对方深受感动,也让了三尺,一场官司在“忍让”中化解讲和。

佛教所倡导的“忍”,实际上是一种彻底地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忍”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各种矛盾、争执。有的人在矛盾和争执中总要誓死争个高低,或视“横蛮”为“英勇”,或耍小聪明使手腕,其结果是使小事酿成大祸。有的人则视“忍让”为美德,做到“人善我,我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人。”这两种人际关系的善恶,人们一眼即明,但要将慈善之“忍”见诸行动则非易事,它需要矛盾的双方具有理智和道德,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我们常看到有些人在墙壁上悬挂一幅书法作品,上书一个“忍”字,以此来告诫自己:“忍!”在现实生活中,“忍”确是“化干戈为玉帛”的有效方法。从功利上来说,“忍可以免灾”,“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不忍,不可不谨”。古人要求人们能忍则忍,把“忍”看成是法力无边的法宝,能使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确实,“忍”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倘若每个人都“忍”,生活将减少许多矛盾和争斗,社会也变得和平与安祥。“忍”也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健康,“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面对矛盾和纷争,退避三舍,礼让谦恭,自己会心理舒坦;同时,对方也会因你的宽容大度而受到感动。

然而,“忍”并不是要求毫无原则地忍让,不善“忍让”者或与人争执,或虚伪退舍,或缺乏正义。善“忍”者则不然,他讲究灵活处理,讲究气度让人,“得忍且忍”就是这个道理;倘若“忍”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求得赞赏,倘若 “忍”只是为了讲求一团和气而显得自己软弱无能,,倘若“忍”缺乏应有的责任而丧失了原则,这种“忍”将贻害无穷——害人害己害社会!

佛教有这样一首《不气歌》,愿与大家共勉: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的心中有主意。

君子量大同天地,好坏事物包在里;

小人量小不容人,常常气人气自己。

世间事物般般有,岂能尽如我的意?

弥勒菩萨笑哈哈,大着肚子装天地。

他人若骂我,当着小儿戏。

高骂上了天,低骂入了地。

我若真该骂,给我好教意;

我若无那事,他是骂自己。

吃亏天赐福,让人懂道理。

若不学忍让,气上又加气。

因气得了病,罪苦无人替。

多少英雄汉,因气亡了命。

想到死亡时,其事过得去。

他人来气我,我偏不生气,

一句阿弥陀,万病皆化去。

«上一篇:女人轻易不要说出的四句话!!!   下一篇:如果你符合其中的六条 你将短命十年»

评论(7) 点击次数(2353)
评论(共7条评论)
  • sungeng 说:

    2007-06-02 18:47:00

    高! 我已明白颜老师的点化!谢谢!
  • 颜汝红回sungeng 说:

    2007-06-02 18:58:22

    感谢您在第一时间关注我的文章!我的QQ453726537,希望我们成为好朋友.
  • 阿桐 说:

    2007-06-02 21:21:10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 阿桐 说:

    2007-06-02 21:31:13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 颜汝红回阿桐 说:

    2007-06-03 06:23:14

    说得有哲理!
  • 龙风 说:

    2007-06-03 06:26:47

    知识全面,顶一下!
  • 颜汝红回龙凤 说:

    2007-06-03 08:52:11

    看到大师给我顶,我好高兴,在此说声谢谢!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